第319章 五品以上奏议(1 / 4)

京营问题拖到今日,清查不是技术问题,而是朝廷有没有魄力的问题。

如果单个御史进京营,那就会遇到上上下下的阻力,如果真的查出大事来,甚至可能和张百户一样“暴毙”。

但如果是所有御史进京营,边上又有边军随着准备镇压,那清查京营其实没什么含金量。

御史拿着京营的兵丁名册,跑到军营里去点名,再核对一下士兵的户籍信息,差不多就能查个七七八八出来。

有的御史甚至都不要点名,拿着领取军饷的名册,核对一下笔迹,就能将冒领的空额士兵找出来。

二月二十三日的时候,有关京营的问题报告已经汇总完毕,送到了皇帝和阁部大臣手上。

结果自然是触目惊心的。

京师三大营七十八卫所,累计在册兵员十七万人,真正在营中的士兵不到七万,连个零头都不到。

剩下的十万人,只是账册上的“幽灵士兵”,只会出现在每个月支取军饷的时候。

至于剩下的问题,什么卫所军官侵占屯田啊,接受附近百姓投献土地逃税,欺压周围村庄摊派兵役之类,更是每一个卫所都有的问题。

更触目惊心的案子也有,有的卫所军官将卫所当做自己的独立王国,世代奴役卫所士卒,将他们视作奴隶。

还有的卫所军官干脆搞起了劳动力买卖,将卫所的士兵卖出去做苦工。

杀人放火,奸淫掳掠的案子也有,不过这些也都是个例,毕竟京营卫所在京师附近,天子脚下,这些卫所军官也就是吃空饷的米虫,真正大奸大恶的也有,但毕竟也是少数。

京营清查完毕了,现在摆在朝堂诸公面前的,就是如何处理京营的问题。

按照苏泽的奏疏,日后京营的兵额就以本次在营的人数为准,京营直接缩编到七万人。

这是最容易处理的事情,只要重新制定兵丁名册就行了。

京营犯事的军官如何处置,这是第一个棘手的问题。

京营问题已经不是个别军官的问题了,而是整个京营上下都已经形成了吃空饷的潜规则了。

如果要处理,那京营在职的军官要如何处理。

京师三大营,有官品的军官差不多是一千多人,如果算上总旗小旗这类基层的士官,那总人数接近万人。

吃空饷这件事是人人有份,追查京营所有军官都脱不了干系。

把这些军官全部都革了?

这么多人,如果都革除出京营,会对京师安全造成极大的冲击。

第二个棘手问题,是京营节省下来的预算要怎么处理?

这可是十万人的军饷!折合下来是一年一百万银元的巨资!

这一百万两是什么概念。

这是开征商税之前,大明财政收入的近十分之一,这笔钱足以养活大明所有的边军。

嘉靖年间因为宫灾,重修紫禁城用了三百万两,这件事被群臣骂到了今天。

抗倭战争合计用银千万两,但是那些钱都是持续支出的,如果是一年一百万银元的流动资金,可以支持大明再打一次抗倭战争。

这样的一笔巨款,自然成了争议的焦点。

这两个棘手问题,皇帝也觉得头疼,他下令由群臣共议,自己则躲进了皇宫中。

处理京营已经够麻烦了,皇帝也懒得再收拾这个烂摊子,交给群臣去收拾去了。

皇帝可以推给外廷,内阁没办法再推。

京营的事情牵涉甚广,阁部怎么商议,都不能得出大家都满意的结果。

内阁最后只能下令,要求在京五品以上文武官员,都可以上书讨论京营事项。

武监。

“轻点!”

李如松倒吸一口凉气,当着班上的同学,还是忍着没叫出声来。